14 八月 【四電一腦】小商戶如何參與回收大計?
-
立法會於2016年3月通過「四電一腦」政策,冷氣機、雪櫃、洗衣機、電視機及電腦產品納為受管制電器,往後處理受管制廢棄電器時須領有牌照。
-
與此同時,政府斥資五億元於屯門環保園興建俗稱大WEEE(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)廠的綜合電子廢物處理設施,處理本地四成廢棄電器及電子產品。
-
政策惹起回收業界抗議,更觸發遊行示威。究竟回收業界反對什麼?政府未來應怎樣做,以有效處理本地生產的電器廢物?
環境局於2013年5月推出《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-2022》,指未來將逐步擴大生產者責任制,以減廢和促進回收業發展為目標。而廢電器電子產品更是計劃目標的重要部分,故此環境局早於2010年便向公眾諮詢,結果顯示社會普遍支持就廢電器電子產品引入生產者責任計劃。
政府於2015年3月就計劃的規管框架向立法會提交草案,立法會分別於2016年3月及上月通過《2016年促進循環再造及妥善處置(電氣設備及電子設備)(修訂)條例》及《產品環保責任(受管制電器)規例》,預計於今、明兩年內分階段實施。
根據環保署數據,2015年本港廢電器及電子設備產生量達7.45萬公噸,當中5.4萬公噸電器廢物會在未經拆解或經簡單拆解的情況下直接出口,佔總電子廢物量72.5%;而其餘1.6萬公噸則棄置於堆填區、4,500公噸在本地循環再造或重用,分別佔總電子廢物量21.5%及6.04%。數字顯示香港並沒有妥善處理電器廢物。
最終立法會於2016年3月通過俗稱「四電一腦」的生產者責任制,當中「四電」指電視機、冷氣機、雪櫃、洗衣機,而「一腦」則是指電腦產品(包括電腦、列印機、掃描器及顯示器);凡處理、貯藏、再加工或循環再造有關廢電器產品時必須取得廢物處理牌照。政策主要有兩個目標:一、確保受管制電器廢物得以妥善處理,減輕堆填區壓力;二、出入口電子廢物須取得許可證,藉此規管進、出口電器廢物。
「四電一腦」政策亦有分「上游措施」與「下游措施」兩部分。前者包括:「四電一腦」製造商及進口商須向環保署登記為登記供應商,並為「四電一腦」繳付循環再造費,以及須為消費者提供除舊服務。法例生效後,電視機及雪櫃的收費為每件165元;洗衣機及空調機每件125元;顯示器收費為45元;電腦、列印機及掃描器收費為15元,費用由環保署登記供應商繳付。
但目前引起業界較大爭議的,卻大多屬於政策「下游」部分。條例訂明:一、任何人貯存、處理、再加工或循環再造「四電一腦」廢物,均須取得廢物處置牌照,並須符合環保署相關規定;二、「四電一腦」廢物的進、出口均須取得許可證;三、受管制電器廢物不可運往堆填區棄置。
要了解引發爭議的原因,就必先從現時家居電器廢物的處理過程說起。
目前一般家居電器廢物會由小型回收商處理,回收商接收電器之後,會先檢查電器可否重用。假如未能重用,才會進行簡單拆解以及進行分類,將有用的物料如鐵、膠等出口至內地、東南亞或非洲等地。「現時香港廢電器七成主要以回收重用為主,其餘三成則進行拆解分類。」劉耀成解釋。另外,香港亦有幾個私營回收商(如億達、利通、齊合天地等),主要處理來自工、商業以及外地入口的電器廢物,經回收拆解後,原材料會運到外地或於本地重用。
劉耀成在上水寶運路經營回收場,佔地5,000平方米,至今已超過65年歷史,主要回收廢紙及塑膠,但亦有回收舊電器,不過後者的營業額佔回收場不足1%。「處理廢電器及電子垃圾不符合成本效益。」劉耀成稱。回收場每月接收數十台舊電器,經拆解之後每部平均賺10元至40元不等,一整個月的利潤僅二三千元,加上拆解需時,電器回收可謂成本高、利潤低。「如果只做電子廢物根本是死路一條。」
劉耀成稱,現時本地電器回收商主要以回收重用為主,佔回收市場約七成,餘下三成才會運到回收場進行拆解。他認為,實施四電一腦政策對回收重用回收商造成最大影響,「例如在深水埗地區,回收一部電腦或冷氣賺50元,一日做四五部就200元左右,一個月收入達八九千元。不過現時政府規定銷售商提供除舊服務,因此對他們打擊較大。對我們經營回收場的影響相對較少。」
由於回收電器利潤低,加上牌照制度門檻高,一旦政府實施牌照制度,預計一部分回收商將停止處理電器廢物。「現在我們持觀望態度,仍未決定是否繼續下去。」劉耀成說。
根據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文件,政府已撥款5.49億元於屯門環保園一幅3公頃土地興建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及回收設施(俗稱大WEEE廠),並每年預留2億元補貼大WEEE廠營運。劉耀成認為政策對小型回收業不公平,「外國技術先進無可厚非,但現時香港政府出錢讓它買廠房、機器,在這個情況下,大WEEE廠不會蝕本,完全沒有營運風險。」然而,政府曾就廢電器回收計劃諮詢業界意見,但當時沒說為他們提供補貼,業界因而卻步。「在邱騰華年代,政府就找我們商討過,當時據業界得悉,資金由業界全付,估計要數十億元,我們這些中小企沒有資本。但轉頭畀錢大WEEE廠營運,當然感覺十分不公平。」
他認為政府應照顧回收業界需要,締造一個「多贏」方案,例如可考慮利用環保業界現有資源,加快除舊服務,「雖然歐綠保承諾三天內移走舊電器,但香港住宅地方淺窄,放兩三天比較困難。然而,我們回收業有專業車隊,可將舊電器送到歐綠保公司回收,歐綠保支付運輸成本,可讓回收業界從中分一杯羹,真真正正實現三贏局面!」
雖然環保業界擔心大WEEE廠或會在業界造成壟斷,打擊小型回收業。但現時大WEEE廠每年處理約三萬噸廢物,佔總體電器廢物量四成,尚有六成電器廢物可以讓本地回收業界分一杯羮。然而,由以上數字可以推斷,本地回收業界對回收電子廢物意欲下跌,假如政府不介入市場協助處理電器廢物,預計將會有更多電器廢物以不當方式處置,不但浪費資源,更會污染環境,最終受害的仍是香港市民。
一旦實施廢物處置牌照之後,小商戶回收電器的成本會上升,或會進一步降低業界處理電器廢物的誘因,屆時經本地回收商處理的電器廢物量將比現時低。因此,未來依靠業界回收餘下六成電器廢物顯然不可行,政府應考慮增加大WEEE廠的運作容量,確保所有電器廢物得以妥善處理,與此同時鼓勵小商戶與大WEEE廠合作,例如讓小商戶提供回收或物流服務,以達致雙贏的局面。長遠而言,政府應該積極推動源頭減廢,減少製造垃圾才是對環境的最大益處。